转自:光明日报
【青春如是】
直到看见顾客寄来的礼物和手书的感谢信,玩偶修复师王筱阳的父母才停止了唤她“捡破烂的”。
是啊,“放着正经的工不去打,想缝补个玩具赚钱”?各地寄来的包裹,不是裂了缝的玩具熊,就是缺了耳的玩具狗,确实有点让人一时难以接受。可是,增加的收入看得见,顾客的感谢之情触摸得到,父母陷入了沉思。也许,筱阳的职业选择有她的道理?
玩偶修复师或玩偶医生,这项属于崭新赛道的工作,似乎从诞生起就受到质疑。然而今天,在年轻人青睐的社交平台输入“玩偶修复”,可以看到“玩偶诊所”已应接不暇。直播互动及留言区那些热切的情感分享,是“局外人”不曾感知的。
据广东省玩具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毛绒玩具产业发展报告》,全球毛绒玩具市场规模年增速约15%,推动这股热潮的不是儿童,是“成年顽童”。00后已成为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达43%;90后紧随其后,占比为36%。
这也许是王筱阳和同行们的机遇。玩偶修复,这门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的新职业,正随着“情感经济”的发展悄然生长。然而,前路是充满艰辛的,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又大浪淘沙,修复师们,能应对新赛道的挑战吗?
1.将情感需求缝进布偶
暮色投向重庆两江幸福广场时,各创新公司的灯光次第亮起。在一派科技感中,那间挂着“时光修补站”复古木牌的工作室,显得有些另类。30多平方米的商用开间里,并排4架缝纫机。一旁操作台上躺着破旧的泰迪熊,玻璃柜里陈列着20世纪60年代的赛璐璐娃娃,空气里弥漫着皮革与檀香混合的香气。这是采访中,记者见到的“规格最高”的“玩偶诊所”。
“主打一个烟火气和人情味!”35岁的玩偶修复师任嘉嘉,身着白色工作围裙,围裙一侧的皮革套上挂着各式剪刀。她的工作台上,摆满的镊子、针剂和五颜六色的布料样本,显示着“此地很忙”。
“我们的工作很小众,主要通过手工修复残缺、破损的玩偶,帮助玩偶主人重温童年记忆,或实现某种心理慰藉。”任嘉嘉的自我介绍简单明了,“就是一种情感经济的衍生物吧!”
的确,这项工作直指人的情感需求。这一晚,任嘉嘉要赶工的2个玩偶,一个要“参加婚礼”,一个要赶上产妇临盆,顾客新娘和准妈妈的催活电话已经打了多次。“这些高龄玩偶,都是顾客重要的纪念物品,它们重生后,还各有各的使命呢!”
任嘉嘉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工作转型始于3年前的一次探病。好友病重,口中呢喃着要童年的玩偶布兔来作陪。好友母亲在储藏间翻箱倒柜找出布兔,发现已经霉变了。任嘉嘉跑遍轻纺市场,比对20世纪90年代的灯芯绒布料工艺,完成了玩偶修复。
“闺蜜摸着兔子补丁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机器代替不了。”2022年,适逢所在的外贸服装公司裁员,任嘉嘉干脆主动辞职,当了“玩偶诊所”的老板。
工作室兼职员工、重庆某高校在读研究生刘梦瑶,负责拆装和归类,每天要整理十几个快递包裹。来自各地的纸箱里蜷缩着脱线的布猫、褪色的绢人娃娃,每件旧物都揣着主人的童年秘密。于是,她对玩偶身上所带的情感寄托,体会也最深。
去年4月,工作室接到一个委托。来自四川汶川的快递纸箱里,玩偶熊右眼脱落,肚皮缝着歪扭的补丁,附信写着:“这是地震时爸爸最后塞给我的。”刘梦瑶将玩偶放在扫描仪器下,发现内部填充着混合木屑的特殊材质。
翻遍材料库无果,委托浙江安吉的朋友找传统竹丝被材料,也不理想。“复原不了!顾客女孩一聊具体的情况就哭,怎么办?”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玩偶只好原样寄回。更让他们堵心的是,电话那头顾客还很真诚地重复着“谢谢谢谢”。
“就像失去了什么,就像辜负了人。”原本只是通过兼职工作挣零用钱的刘梦瑶,突然领会了自己手中针线的意义:不只缝补玩偶,也是在帮助顾客勾连某段时光里的珍贵记忆。
从那一天起,工作室的几个人与顾客交流时变得“啰唆”了,问需求,问期望值,甚至问购买地、出产厂家,只求细致入微,不再让顾客的期望落空。也是从那时起,任嘉嘉决定,每次修复成功,都选取其中用过的某种材料作为纪念,收藏起来,用来鼓励大家。
在这个盛放经验的物料架上,整整齐齐码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特殊材料,包括云南的东巴纸、海南的黎锦,和山东一家老棉纺厂停产前最后一批21支纱线。
2.助高龄物件“返老还童”
“我们这些开‘玩偶诊所’的都讲情怀,大多数在网上打感情牌。”来自江苏苏州的玩偶修复师陈曦看法则不同,“毕竟是技术活儿!都叫‘诊所’了,得看‘手术’管不管用、‘疗效’好不好!”
常看他网络直播的网友大都知道,玩偶修复的工作流程不复杂。“检查玩偶、制定方案、修复造型、清理保养。”陈曦说,“看来容易做时难。”
“一个针脚就是一个选择题,一次选材就可能掉一次坑。”29岁的陈曦举起手中的玩偶熊猫,一个1987年某儿童剧院的演出道具。他用游标卡尺测量耳朵,计算弯曲角度:“老式填充棉会自然塌陷,如果用新棉花,手感就像在真皮沙发上搭了块化纤布,都不行呢!”仅是选材,陈曦跑遍了几个纺织品市场。
在修复这件玩偶时,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的闪光面料已经买不到了。几经试验后,陈曦最终在的确良布片上用渔线绣出经纬,再喷哑光漆还原质感。顾客收到物件后留言大赞。
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了年轻人工作技能的高速更迭。而传统的玩偶似乎被定格在某个年代,让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可以相对从容地学习它、掌握它。
北京朝阳一家“玩偶诊所”的主理人、95后青年陈昊天看中这项工作,正源于这一点。记者进门时,陈昊天正跟顾客视频通话,展示他计划使用的纹样面料。顾客的所有问题,他对答如流。
他游学各地,收集了西北民间刺绣、江南蓝印花布等百余种传统布料,学会了飞针法等技艺。“今年春节,他跑到陕西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家里去敲门,要学塑造形体!”合伙人张欣悦告诉记者,虽然“大师没有收这个徒弟”,陈昊天也没有找到既有支撑性又能防潮的陶制玩偶填充材料,但这种保持学习的劲头,让大家对“玩偶诊所”的前程更有信心。
入行3年的陈昊天清晰记得第一个订单:一名大学生寄来奶奶缝制的虎头枕求修复,刺绣丝线已氧化成深褐色。他远赴江苏找绣娘学习,用植物染料重新浸染棉线,对照残存图案一针针复原。
“奶奶说,和她出嫁时一模一样!”得到反馈的那个瞬间,陈昊天认为“这个职业,选对了”。
在网络上,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玩偶修复师是I人(网络用语,一般形容性格内向、不爱社交的人)的天选职业”。而张欣悦摇头:“完全不是!”
“当初,陈昊天把我‘忽悠’来一起干玩偶修复,说三不必:不必见面,不必沟通,不必讨价还价。我是个‘社恐’,觉得很适合,就加入了。”张欣悦“吐槽”道,结果几乎是相反的——沟通,是这项工作极其重要的部分。
工序复杂的,光是方案至少沟通三四次;效果和预期不一致的,要道歉;因为某种工艺需要而延迟约定时间的,要解释……“当然,一不小心还会遇到顾客投诉,还得认真应对。”张欣悦坦率地说,“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处理投诉,真的难极了!”
有一次遇到一位“难缠”的顾客,在修复的最后阶段突然提出,要在玩偶背加隐形拉链,“想放张全家福进去”。大家“抬头微笑,低头咬牙切齿”地调整。月牙形暗袋刚缝制结束,顾客又说要改用弹力缎作内衬。“反复好几次,我们几近崩溃。”张欣悦无奈地说,“最后顾客竟嫌我们慢,给了差评。”
“我们毕竟不是魔法师。想做这一行,当然要接受这一行可能面对的委屈。”张欣悦说,“会沟通、有韧劲,也是一种能力。”
3.在崭新赛道坚定拓荒
谈起工作的“诗和远方”,滔滔不绝;而提到眼前的收入,大多数修复师都相对沉默——囊中羞涩,看来是他们的普遍状况。“原因是多重的,不只是赛道新、市场窄、知名度还不高。”王筱阳反映道。
作为一项新兴的小众职业,玩偶修复师目前尚未纳入人社部认定的新职业。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相关部门对这一新职业的管理未出台专门的规定。
“也就是说,我们在当下市场上,仍在无方向地野蛮生长。”王筱阳认为价格乱象给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情感消费和‘私人订制’属性鲜明的商业行为,修复玩偶的价格往往高于其作为一般玩偶的价格。到底什么样的价格才合理呢?”她希望经历市场沉淀后,行业内能形成规范化的定价体系,“有合理的价格,才会有大量放心前来的顾客”。
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玩偶修复师林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时她拿到“二改”的玩偶时发现,之前的修复做工很粗糙,有的甚至走线都是乱的;陈曦的难题在于自己提供的服务“无标准可循”,于是少不了与顾客来回拉扯,他盼望能有一部权威的“玩偶修复指南”……许多玩偶修复师提出,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出台规范性文件,让这个“新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下去。
在王筱阳的工作室账本上,一些经营中的挑战就更为具体了:仅材料成本,已占报价的45%,除去用工费用,“利润空间很薄”;修复中型玩偶平均耗时32小时,一个修复师要完全投入4天的工作量,而根据成本核算,工期必须压缩在2天内;要支付房租和2位修复师的薪水,每个月要完成至少15件以上中等收费标准的修复件……种种数据形成嵌套的矛盾,让这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体会到“胜利并不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
这种困难,在“打工者”刘梦瑶身上也可得到验证。刘梦瑶没有透露具体的收入数字,但从交谈中可知,她所挣的手工费,相比同在重庆做家政小时工的母亲来说,“还是要低一些的”。
在采访中,大多数修复师和刘梦瑶一样,都是兼职,不选择全职。“我知道这项工作挺有意义的,但情怀当不了大城市的‘入场券’,也变不成缴纳社保的真金白银。”作为一名从乡镇考进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刘梦瑶首先要考虑的,是毕业后能在重庆这个大城市立足。“我也在找工作,想找个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尽量让我的教育投入有所值。”这是刘梦瑶真挚的愿望,“那时如果精力允许,我还会兼职做玩偶修复师,我喜欢它。”
对于她的规划,老板任嘉嘉表示理解和支持。任嘉嘉希望相聚在玩偶修复工作室的姐妹们,都能带着抢救玩具时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今后未知的生活,无论聚散。
“至于我,肯定继续钉在这个新赛道上!”她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之前积攒的收入,能允许她“想做就做+再次试错”;一方面来自她的行业积累,多年从事外贸服装工作,她对材料加工各个领域都熟悉,也有人脉。
当然,她的坚持还有一个颇有诗意的原因——在这个生产流水线飞转的年代,总该有一双手,愿意为那些独一无二的记忆,留在缝纫机上。
(本报记者 彭景晖 本报通讯员 张恺芮 本文图片均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