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南京公安“低空警务”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转自:南京晨报

民警开展无人机应用与防控训练。

民警研发不同实战场景的无人机挂载设备。通讯员供图

3月16日早晨7点,在南京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的无人机停机坪,伴随着“嘀”的一声,两架警用无人机完成自检后,迅速升空,按照设定好的巡航路线,开始执行南京半程马拉松高空安保任务。同时,在赛事安保指挥大厅,民警正通过5G通信查看实时高清图传画面,掌握赛事路段通行和治安情况。

在此次赛事安保中,南京警方依托全市分区布建的无人机方舱,启动无人机全自动巡航模式,实现无人机自动起降、定点巡航、数据回传,航线覆盖赛事全程21.09公里,为赛事安保提供了“高空服务”。

多点布建,织密“空地一体”防控网

3月15日上午7点30分,普觉寺、隐龙山等墓园周边车辆通行缓慢,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辆排队现象。民警通过无人机回传的实时画面,发现拥堵因交通事故引起,随即指令铁骑赶赴现场处置。

清明节前期,为全力保障城郊祭扫活动顺畅,南京公安交管部门在重要路段和高峰时段,使用固定翼无人机长时间滞空“俯瞰”,配合小型无人机多点布阵、灵活穿梭,为道路通畅提供科学支撑。

警用无人机还在各类大型活动安保中大显身手,今年元宵节期间,南京秦淮夫子庙景区再次迎来大客流,特(巡)警支队无人机应用大队民警将挂载喊话器的无人机升空,朝人气火爆的夜市上空飞去。“过去单纯依靠步巡,由于视野受限,一些突发警情难以及时发现,运用无人机巡航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短板。”南京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民警杨帆说,“它不仅扩大了巡防覆盖面,还能缩短突发事件的处置时间,提升了日常巡防效能。”今年樱花季,鸡鸣寺景区人头攒动,玄武公安分局立即调用北京东路警务站无人机方舱,无人机飞临景区上空,开展空中喊话、人流监测等工作。

在南京,依托警用无人机构建的“空地一体”防控网初具规模,去年,南京公安整合多警种部门,由特(巡)警支队牵头高标准构建了全市警用无人机低空网络,在进出城通道、风景旅游区以及治安、交通复杂区域,分区布建了22个无人机方舱,同时部署140组地面无人机单兵值守组,配备400余架警用无人机,形成162个半径3到5公里的飞行网格,无人机方舱每日按照69条航线自动巡航,动态感知面上治安态势,形成一张全域覆盖、快速响应的低空网络,实现了全市“5分钟无人机警务圈”。

按照“打造一个机群、建设一个平台、上线一批模型、赋能一线实战”的思路,特(巡)警支队建设运行的“5G+AI”警用无人机管理实战应用系统,全量纳管了1200余名操控员,将飞行网格、飞行任务、飞行线路等一屏显示,实现了视频数据实时汇聚、AI识别、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特别是在“后半夜”等时段,警用无人机对商业聚集区、沿江风景带等区域及地铁口、沿街店铺等盗窃案件多发区域开展密集性巡查,填补路面巡控盲区,有效遏制现发案件。

基地挂牌,注入“低空警务”新动能

在南京公安无人机应用与防控实训研究基地,一架架警用无人机犹如银鹰展翅,时而爬升至百米高空,时而低空八字回旋,民警手握控制器,全神贯注紧盯无人机的飞行姿态,不断调整高度和方向。近年来,南京公安加快推进低空警务建设,从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装备配备、培训基地建设、实战应用等方面推进警用无人机应用。3月6日,南京市公安局无人机应用与防控实训研究基地在特(巡)警支队七里河训练基地挂牌落成,这是为空地立体防控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时空防护网的关键一步。

“这是实训研究基地落成的第一次学员培训,主要练习无人机组装、起飞、移动、降落等基本操作,教学巡逻搜索、航线规划、空中喊话等实战技能,训练飞手们实战中的应变能力。”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无人机应用大队中队长冒威根在训练场认真指导学员开展空中喊话飞行,“让无人机操控变成一线警力的必备能力,大家会用才会想用、越用越好用。”

专业化无人机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化队伍。该基地建设了理论教学教室、模拟飞行机房、室外飞行场地、机务室等基础设施,制定“基础速成—进阶实战—专业提能”层级化培训大纲、教案和考核标准,具备较强的无人机实战培训师资、专业人才力量和科研创新能力,被核准为公安部“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三级培训机构”。

截至目前,已完成300人的进阶操控训练和500人的基础操控训练,实现全省公安机关首期警航B2驾驶执照考核,为低空警务储备充足力量。此外,与紫金山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建的创新实验室,获评“江苏省公安厅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与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此次,特(巡)警支队牵头成立无人机应用防控实训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城市公安机关是首例,将为南京公安低空警务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育、科研创新和设备测试平台,推动无人机应用深度融入、真正赋能警务工作,高质量打造‘金陵警鹰’低空警务品牌。”南京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支队长张新宝表示。

向新而行,探索“无感护航”新实践

近年来,南京公安积极践行科技兴警战略,持续向科技要警力,向数据要战斗力,将警用无人机与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嵌入公安工作,致力提升新质战斗力,为现代社会治理拓展新路径。

今年春节期间,市民因燃放烟花引发火情,特(巡)警支队警用无人机迅速升空,飞抵火情区域,传回实时图像,“烟感智能识别”系统迅速做出判断,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了智能支撑。“‘烟感智能识别’系统是基于DeepSeek大模型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大量不同场景下烟雾的图像数据,精准捕捉烟雾独特的形态、颜色及动态变化特征,为警情处置提供科学建议。”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无人机应用大队民警吴越介绍。

据了解,特(巡)警支队坚持实战场景为王,专门成立警用无人机应用研发专班,依托“无人机+AI大模型”技术,先行先试研发应对各类突发场景的技战法。“今年,特(巡)警支队还牵头研制27个警务应用防控项目,如烟感报警、高空喊话、汽车防盗、非法识别等,通过研发这类面向实战的小应用小创新,深挖人力和智力,持续扩大无人机在警务场景的现实应用,不断提升低空警务效能。”张新宝介绍。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东南门位于燕山路上,该路段长约500米,路中间为绿化带,没有连接道路两侧的步道。每到上下学时,接送车辆往往集中在校门前,容易造成拥堵和事故。

“无人机监测到致远外国语小学东南门出现拥堵,信号配时系统按设定程序,自动调节到高峰模式。”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大队民警薛菁菁介绍,“这是今年针对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实施‘一校一策’的改善举措之一,以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门口为例,通过无人机视频采集,快速获取道路宽度、车道宽度、交叉口渠化情况等关键数据,精准统计各方向车流量,动态调整校园周边道路的信号配时。”

南京公安交管部门将“无人机+DeepSeek”技术巧妙融合,在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处理大量交通数据并生成优化方案,专家经验则提供对复杂情况的判断调整,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交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校园周边交通拥堵找到了破局之法。

近日,多场演唱会在江北新区青奥体育公园开唱,为确保演唱会期间低空空域安全,江北新区公安分局特警架设了便携式基站设备,为两组机动巡逻警力各配备多功能肩灯。机动巡逻警力在2分钟内,通过低空卫士APP上显示的实时位置,将动态移动的飞手找到,并迅速控制无人机落地。

“这是一款多功能低空识别肩灯,通过接收无人机飞行信息,能解析确定ID号、经纬度、速度、高度等,在地图上精准呈现飞手位置,便于现场执勤民警快速找到飞手。”江北新区分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大队长田宪元介绍“肩灯有效侦听距离最大能达到1000米,是自主研发的‘黑飞’管控利器,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活动安保任务中。”

无人机的“精准之眼”与AI“智能之脑”深度协同,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巡查”转向“主动智治”。据了解,2024年南京公安共出动无人机5万架次,飞行里程10余万公里,识别预警街面治安、交通等异常情况5000余次,辅助各类警情处置750余起,护航大型活动230余起,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50余名。

通讯员 宁宫新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南京公安“低空警务”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