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冬牧场和雪山

转自:贵州日报

《中国国家地理》2025年3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中国国家地理》,将目光投向新疆的冬牧场和雪山。

具体而言,本期关注的“冬牧场”位于南天山群峰下的阿克牙孜沟。阿克牙孜沟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大的冬牧场之一,沟里散布的天然高原草场面积超过100万亩。牧民们在沟里建造了房屋、羊圈等设施,但平日并不在此放牧,只有到了冬季才转场来此过冬。游牧转场,这种不断迁徙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十分辛苦,但直到现在,有很多哈萨克族牧民依然坚守,并乐在其中。

与新疆作家李娟《冬牧场》中描写的阿勒泰哈萨克族牧民的冬窝子相比,冬日里的阿克牙孜沟称得上水草丰茂、气候宜人,美好得就像“桃花源”一般。早在千年之前,这里就是牧民们理想的家园,古老的游牧族群在这里留下了草原石人、岩画等众多遗迹。现在,这里则是伊犁河谷最大的冬牧场之一。当然,当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阿克牙孜沟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期刊选取了“一家人”的典型生活来予以展现:2024年11月7日,立冬。这个节气一过,新疆伊犁昭苏县喀拉苏镇54岁的哈萨克族牧民努尔江·胡安尼西拜就开始为冬季转场做着准备,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准备,23日凌晨,他赶着自家的100只羊、31匹马、15头牛踏上了前往阿克牙孜沟冬牧场的路途,这是他第34年行走在这条转场路上。这几天,转场的牧民比较多,他们都想趁天气还不是太冷,把牲畜赶进冬牧场放牧。

在昭苏盆地广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是哈萨克族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年当中,他们会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分成四季牧场实行转季放牧,轮流利用草场,最大限度地供养牲畜,同时也尽可能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春季,畜群陆续从冬牧场回到平原地区,和返青的草原一起蓬勃生长;夏季,畜群开始向森林带以上的夏牧场转移,随着季节雪线的升高,畜群也逐渐上移;秋季,所有的畜群开始下山,移往盆地中心的特克斯河边,在这儿进行配种;冬季,畜群再次向冬牧场转移。

期刊关注的“雪山”指岗日嘎布雪山。更为准确地说,岗日嘎布雪山应该称之为山脉。

岗日嘎布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整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全长约280公里, 这里的雪峰、冰川、森林等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绘制出一幅绝美的画卷。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从岗日嘎布雪山的西北方流过,在河流的南侧有一座名为“草湖”的季节性湖泊。夏季,帕隆藏布江水倒灌,雪山融水增加,一汪碧蓝的湖水被苍翠的云杉林环抱,两种色彩水乳交融,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岗日嘎布雪山拥有古冰川、米堆冰川和嘎隆拉岭等“网红景点”,但这条山脉本身却鲜为人知,而围绕着它的界线应该如何划分,长久以来也颇多争议:它究竟是一条独立的山脉,还是应归属于某条山脉,都是有趣的地理学话题。

(《冬牧场和雪山》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冬牧场和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