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夏民 王星)3月29日,严顺芬与陆严英在毕节市赫章县银山社区的“微田园”又碰面了。这两位来自不同乡镇的搬迁老人,如今在34.1亩的“城市菜园”里成了邻居。
2018年从古达乡搬入安置房时,严顺芬一家七口人有些焦虑,连根葱都要花钱买,年纪大的又找不到工作。这并非个例,全县1.3万搬迁群众中,不少老人“水土不服”,有的用花盆栽葱蒜,有的每天坐班车回老家务农。
转机出现在2021年。依托东西部协作,广州市番禺区投入30万元帮扶资金,将银山社区闲置土地改造成219块“微田园”。街道办通过“党建+积分”分配方案,让搬迁群众既解决日常吃菜问题,又延续耕作传统。
“现在,七口人的菜篮子基本不用花钱。”严顺芬蹲在自家地块前,看着整齐的豌豆苗笑说。她仍记得分地那天,“天没亮就扛着锄头来认地界,生怕城里种不出庄稼。”如今她的菜地四季青翠,多出的蔬菜还能卖钱。
不远处的陆严英家地块上,萝卜、莴笋错落有致。“去年吃不完的菜挣了几百元。”她挎着装满豌豆尖的竹篮,走向社区配套的食堂。这里3元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干活累了不用做饭,方便得很。”
大家点赞的“微田园”,不仅缓解经济压力,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