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法治赋能是关键。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客观局限性,导致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边缘化、虚置化困境。基于此,从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出发,本文对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作一解析,提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法治护航同行。一方面,法治建设能为乡村经济活动营造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交易、乡村企业的创办运营,还是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在法律的约束与引导下规范开展,可有效防止不正当竞争与市场乱象。另一方面,法治建设能全方位保障各类乡村主体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报酬、土地权益、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供坚实的法律救济途径。再者,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才能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资源分配不失衡、发展成果能共享,使乡村振兴战略得以稳健、可持续实施。

乡村振兴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机遇和动力。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可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随着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的经济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促使与之相适配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应运而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丰富和完善了乡村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可促进农民素质显著提升,他们积极参与法治建设,能为推动乡村法治进程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与此同时,文化繁荣为法治乡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法治文化与乡村优秀文化相互交融,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传播法治理念,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夯实法治乡村建设的社会根基,使法治建设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得到深度拓展与全面升华。

法治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前提。可组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定期邀请法律专家深入农村,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可选取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专家通过讲述土地征收补偿纠纷案例,向农民群众详细解释土地征收的法律程序以及农民群众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可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三明市尤溪县一些村庄,村里的广播每天定时播放法律小故事和法律常识,同时在宣传栏张贴生动的法律案例漫画,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法律知识文章,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法律知识。

培养乡村法治人才,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各乡村要积极探索培养乡村法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乡村法治人才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例如,浦城县富岭镇在村干部中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使村干部增强调解邻里纠纷的能力,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服务。同时,高校要积极参与乡村法治人才培养,各地也应鼓励和支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专业大学生等参与乡村法律服务,为村民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例如,厦门大学法学院与宁德市古田县的一个乡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普法活动,在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培养的法律专业人才也可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基础。可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法律服务体系,在县级层面设立法律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法律服务站,村级则设立法律服务点,让农民可以通过法律服务平台,获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多种法律服务。同时,也可依托乡村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例如,福州市闽清县一个乡村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法律顾问可为村民审查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规,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法律顾问还为村里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促进村里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促进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乡村治理的保证。可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例如,成立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管理机构,重大事项由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公开、财务收支等进行监督。同时,还可制定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行为,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例如,通过村规民约明确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村民自觉遵守,营造优美村庄。同时,还可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实现法律服务“掌上办”“指尖办”。例如,莆田市仙游县部分乡村建立了“智慧乡村”平台,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政务服务、法律服务、便民服务。村民可以通过平台查询法律法规、了解村务公开、反映问题诉求等。同时,平台还实现了对乡村治安、环境卫生等的实时监控,提高了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切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唯有坚持法治思维破题、法治方式解题、法治力量答题,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新征程上,需继续汇聚党政机关、法律机构、乡贤群众共建法治共同体的强大合力,让尊法学法成为行为习惯,让守法用法化为自觉行动,在法治轨道上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作者:吴暨雯昕,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