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同植“连根柏” 共话复兴梦——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黄帝陵

转自:陕西发布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位于黄陵县的黄帝陵,历年来栽下的柏树与古柏林一同矗立桥山,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桥山添新绿,已成为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深深寄托。多年来,炎黄子孙在此开展“炎黄子孙林”“侨胞林”“思源林”“同心林”种植活动,共同怀念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表达追远怀祖的拳拳之情。古老又苍翠的柏树林,让海内外中华儿女真切感受到了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情感根脉。

寻根黄帝陵

“我有幸在黄帝陵参加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在桥山上种下连根柏,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希望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和见证祖国的发展,不断开创美好生活。”4月2日,台胞代表杨鸿鹏说。

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轩辕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历经5000余年依然傲立,见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拜谒祭祀轩辕黄帝时都会栽种柏树。如今,桥山上保留了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柏树群。这里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余株。

“我见到黄帝手植柏,自豪感油然而生。”侨胞代表庄丽琰说,“我希望能带亲属来黄帝陵寻根谒祖,将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能铭记先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祭祀之名,在屹屹青冢前感黄帝遗风,在枝繁叶茂的古柏下缅怀先祖。据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逾百万人次。

共植“桥山柏”

栽植、守护,再栽植、再守护。年复一年,黄帝陵古柏群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成员。

2001年,中华海外联谊会和陕西省海外联谊会发起“炎黄子孙林”植树活动,表达炎黄子孙追思崇敬、缅怀始祖之情,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传承文化基因、期盼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

2012年,时任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植下连根柏;2013年,郁慕明将自己在桥山植树的林址命名为“思源林”,取“饮水思源”之意,寓意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根同源。

2017年,“侨胞林”纪念植树活动在黄帝陵启动。此后,“侨胞林”纪念植树活动在每年清明公祭活动之后举行,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参加。

……

每年清明时节,大型祭祖活动的参祭者在黄帝陵共同挥锹、培土、浇水,将一棵棵连根柏种植在桥山上。如今,“思源林”“炎黄子孙林”“侨胞林”“同心林”等新柏林郁郁葱葱,与山上古柏共生共荣。

“在‘侨胞林’植树,就是种下了自己的‘牵挂’,这让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我希望有机会参与更多活动,见证祖国的发展。”侨胞代表窦安明表示。

黄陵祖上松柏老,枝枝蔓蔓皆同胞。如今,3万多株千年古柏和无数新木环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枝繁叶茂,连荫成片。

传承千年根脉

桥山上的新柏林,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情系中华的美好象征。

“亲身体验桥山植柏后,我对‘归宿’这个词的体会更深了。种树是在我们心里种下种子,把‘根’和牵挂‘种’在这里,留在祖国。”坦桑尼亚陕西商会会长郑朋涛说。

多年来,郑朋涛身体力行为家乡和祖国发展贡献力量。2023年,陕西省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省签署发展友好省关系意向书,其中就有郑朋涛付出的努力。“作为中国人,我愿意积极促成两地企业深入洽谈,达成合作。”他表示。

“作为炎黄子孙,能到黄帝陵寻根谒祖,于我而言意义重大。我的孩子从小接受中文教育,还经常来中国参加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未来,我打算带家人到黄帝陵寻根问祖,顺便看看自己种下的柏树。”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一带一路”委员会副主席李德华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自己将更好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带领马来西亚企业“走进来”,助推双方合作共赢。

溯源、寻根、凝心、铸魂。

如今,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已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人文初祖,传承千年根脉,守护中华文明,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同植“连根柏” 共话复兴梦——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黄帝陵